希望有一天

充滿喜樂的台灣

“ 希望有一天 ” 標籤的文章:

希望有一天

希望有一天:充滿喜樂的臺灣

「我隱隱地看到一個充滿喜樂的世界,在那裡心靈得以擴展,希望無窮。」 ---- 羅素

  希望有一天,住在臺灣和附近島嶼的二千萬善良人民,不管他是老是少、是男是女,不管他是說什麼語言、信什麼宗教,也不管他是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來到臺灣,都能夠把這塊土地當作自己和子孫生存、繁榮、發展的所在。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這二千萬人都能歡喜自信地對人說︰「我是臺灣人」。

  希望有一天,這二千萬人所以能歡喜自信地對人說︰「我是臺灣人」,是因為每一個臺灣人都具備正義忠誠、自尊自信、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的素質。是因為臺灣人能結合全體同胞的心和力,創建一個和諧的社會、人間的樂園。

  為了要創建這個人間樂園,希望有一天,二千萬臺灣人能夠真誠相處、心心相連地建立起自己的國家。這個國家扎根的土地,是當年臺灣人的祖先冒死飄洋追尋的樂土,是活生生地存在每一個臺灣人心中的美麗島-臺灣。那時候,臺灣人能夠自然自在、滿心歡喜地叫自己的國家為「臺灣共和國」。

  希望有一天,臺灣共和國的政治是一種良心的事業、純潔無私的奉獻,而不是爭權奪利的遊戲。它的主人是全體臺灣人民,它的總統和民意代表是由人民直接選出,其它的公務人員是由人民直接或間接任命。這些公職人員個個都是忠實誠信、言行一致,並且樂意接受人民的嚴密監督,遵照人民的意願來辦理公共事務。

  希望有一天,臺灣共和國內的財富和經濟利益會得到合理的分配。在那裏,弱勢族群、老弱婦孺、生理上或心理上有障礙的人都受到特別保護。在那裏,沒有受到剝削欺凌的農工,沒有貧苦無依的殘障,也沒有私心自利的財閥。

  希望有一天,臺灣共和國的人民會相信「尊重和維護人的自由和權利,是建立文明社會的先決條件。」也會相信「人類的糾紛,應該用和平方式來解決。」在那裏,人的尊嚴受到絕對的尊重,人權受到充分的保障。沒有強者欺侮弱者、多數壓制少數的現象。也不會因為性別、種族、語言、信仰、意見等的不同而受到差別待遇。在那裏,每一個人都會用互尊互愛互惠的方式,來求得各自利益的滿足。並且因為人與人互相尊重信任,糾紛自然會比較少,所有怒目相向、惡言相加、欺詐誑騙、殺人搶劫等種種的病態都會減到最輕。

  希望有一天,臺灣共和國的人民能夠看輕財富、特權或官銜。用品德、能力、為人群服務的熱忱、為公義真理犧牲的精神等等做標準來衡量人的價值。他們會棄絕拜金腐化的浮華世界,追求一個充滿理想、處處生機的美滿社會。

  希望有一天,臺灣共和國的人民會了解︰人只是自然的一分子。各種動物、花草樹木、山河大地等等都有權利和人類平等地存在自然中。他們會善待宇宙中的各種生物和無生物,更會珍惜臺灣大地中的一草一木、一寸泥土、一塊石頭,而使臺灣成為青山碧水、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樂園。

  希望有一天,臺灣共和國的人民會了解︰臺灣人只是全體人類的一小部分,在人類向真善進化的旅程中,臺灣人也有一部份責任在。所以他們將依據平等、合作、互惠的原則和世界各國和平交往、互助合作。主動地加入國際組織,積極地分擔國際義務,使臺灣共和國和它的人民,在國際社會上受到肯定、尊敬和讚揚。

  希望有一天,這個希望會變成臺灣人共同的希望。更希望有一天,全體臺灣人能夠下定決心、鼓足勇氣來實現這個希望。相信只要每一個人有決心來排除自己內心的自私懦弱,有勇氣來打倒不義的統治、衝破邪惡的障礙。這個希望,終必成為活生生的事實。有一天,臺灣人民必能創建一個偉大的國家,生活在一個美麗的人間樂園。

  有一天,公義、自由、民主的鐘聲,和平、安詳、喜悅的詩歌必將從北部的臺北到南部的屏東、從西部的澎湖到東部的臺東,傳遍整個美麗的臺灣大地。

守護慈林的精神資產─慈林新館獻館典禮賀詞

親愛的慈林之友:

很高興能夠和大家一起來參加慈林新館的獻館典禮。

慈林相信:

人心的善惡決定了人間的歡樂或悲苦,社會的祥和或紛擾。
救苦渡厄不是菩薩的責任,人間樂園也不是上天的恩賜。而是人類就自身心靈不斷地錘鍊和提升的事工。
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和教育是從事這項事工的主要媒介。

基於這樣的信念,二十五年前,慈林在台灣大地上奠基,期許自己在「淨化台灣人心,形塑民族高貴心靈」的道路上奉獻心力。

二十五年來,在各項事工的推動中,慈林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不斷印證
以下三個信念,是極有價值、可以付諸實踐的真理:

第一個信念是:「有善良的心,就能滋養和平、希望、愛。」有了善心,就會相信萬物一體,認定世間萬物,包括各種動物、草木石頭、山河大地等都有權利和人類平等共存、和平相處。善良的心,也會相信世間的天災人禍不管多麼慘重,最後都會過去,所以即使在逆境中,仍能懷抱希望。有了善心,還會相信人類的光明面會不斷滋榮發展,真善美的人間樂園必定到來。善良的心更會相信,愛是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因此不斷地敦促自己充實愛的內涵、培養愛的能力。

第二個信念是:「心靈的陶冶淨化,是最優先要緊的事工。」有了善心,人所擁有的學識、能力、財富才會發揮濟世利人的價值。缺乏學識、財富等資源往往成為損人害己的工具,所以在培養人的才學之前,必須先美化他的心靈。二十五年來,慈林所辦的各項活動,都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更是希望藉著它們來陶冶淨化參與者的心靈。今後,慈林會更堅定這樣的想法,盡力使每一項事工,都能讓參與者在潛移默化中,心生慈悲、懷抱希望、充盈愛心。

第三個信念是:「用感謝和慈悲的心所做的事,一定會成功。」二十五年前慈林成立時,我們曾以鸚哥救火的故事來互相勉勵。我們相信,只要匯集眾多渺小個人的微薄心力,用感謝和慈悲的心來做事,有一天理想一定會實現。這二十五年來,慈林的發展雖不迅速,卻也穩定地成長。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她的行列,各項事工也都順利推展,今天,更有慈林新館的落成。這一切,在在說明了當年我們互相勉勵的故事,不單單是鼓舞人心的寓言,更是可以實踐的真理。

二十五年中的努力成果,以及今天慈林新館的落成,當然值得我們高興。但更值得欣悅的是,我們在這二十五年的實踐中,累積並堅定了以上三個信念。這些信念是慈林無形的精神資產,比慈林新館等有形資產,更有價值、更值得珍惜呵護。如果我們能用心守護、並堅決實踐這些信念,那麼我相信慈林必能永存於天地之間。在紛擾沉淪的台灣,慈林也應該能慢慢地匯集出一股清純的力量,成為淨化台灣人心、形塑民族高貴心靈的重要基地。

感謝大家,祝福大家。

林義雄
2015年5月10日母親節

敬請共同籲請民進黨改正錯誤

民主進步黨提名就任台北市議員不到五個月(約四年任期的九分之一)的梁文傑先生競選立法委員。此項行為值得全民加以關注。

一般認為,候選人競選時要求選民付託議員權責,事實上,於當選之日就與選民簽訂了契約,承諾在議員任期中克盡職責,除了不可抗力的緣故外,不會擅離職守。此乃基本的民主倫理,也是一般選民所期待。故民進黨此項提名,視選民之期待如無物,置選民之付託於不顧,確實違背了民主的基本倫理。

敬請信仰民主並關心、支持民進黨的人士,共同籲請該黨迅速改正錯誤,如其拒不改正,則此種蔑視民主倫理、視選民如無物的政黨,理應受到珍愛民主的人民唾棄。

林義雄
2015.5.22

1995 參選總統聲明

即將來臨的總統選舉,不只要決定哪一個政黨執政,更重要的是要決定:臺灣的人民和政治人物,是不是能根據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基本願望,真正有決心、意志和精神來解決臺灣所面臨的難題。如果在這一場重要的選舉中,我們仍然讓虛浮的政治口號、廣告宣傳來決定選舉的結果,我們將錯失一個扭轉困局的機會,使臺灣社會持續混亂和迷失。

偉大的法國社會思想家托克維爾,在實際參與政治多年以後,曾經說過一句令人深省的話:「決定一個政權存亡的,絕不是公共政策,而是政府的精神。」今天,臺灣所缺乏的就是這個精神。事實上,臺灣的民間和學術界對臺灣所遭遇的難題,已經累積相當多的知識,他們對臺灣未來的規劃,也都有著相當宏觀的視野。這些知識和視野是臺灣社會彌足珍貴的資產,足以形成妥善的公共政策。可是因為人民缺乏解決問題的精神、決心和意志;因為統治階層不願意和國民一起犧牲、一起面對難題,這些珍貴的知識和智慧不斷地糟蹋浪費。為了衝破臺灣面臨的困境,為了善用臺灣社會的知識和智慧來解決當前的困難,首先我們必須激發全民的精神、決心和意志,匯集成強大的力量來撤換統治階層,或促使它做本質的改變。

改造社會,使它向真善美的方向邁進,是政治工作的唯一目標。政治工作者必須賦予政治工作這樣的意義,並且深信只有匯集全民的精神、意志和決心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過去幾年,我一直期待自己是這樣的工作者。更期待和我有相同想法的人,能夠集結起來共同為臺灣的未來工作。明年的總統選舉,是臺灣人民就面對的問題和困難,全面性地進行積極、有意義的論辯,進而凝聚全民共識的重要契機。我願意和親友同胞共同來把握這契機,一起在我們心愛的臺灣,創造一個「尊嚴、公平、安全、繁榮、喜樂」的國家。

1995年4月20日

摘自【希望有一天:充滿喜樂的台灣】

希望有一天:充滿喜樂的台灣


作者: 林義雄
代序: 希望有一天

──希望有一天,住在臺灣和附近島嶼的二千萬善良人民,不管他是老是少、是男是女,不管他是說什麼語言、信什麼宗教,也不管他是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來到臺灣,都能夠把這塊土地當作自己和子孫生存、繁榮、發展的所在。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這二千萬人都能歡喜自信地對人說︰「我是臺灣人」。

──有一天,公義、自由、民主的鐘聲,和平、安詳、喜悅的詩歌必將從北部的臺北到南部的屏東、從西部的澎湖到東部的臺東,傳遍整個美麗的臺灣大地。


【希望有一天 部分文章】
參選總統聲明(1995年)

台灣知識青年的時代責任

人類對身邊的人、其他生物以及環境,為了生存的必要,需要去研究分析。對於所住的地球和宇宙,為了滿足好奇心以及擴大生存的空間,需要去探測了解。在生活過程中,也有可能常常想到到底人是從什麼地方來?要到什麼地方去?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等種種的問題。這種了解、研究、探測、思考的結果,產生了知識。獻身去做這種了解、研究、探測、思考的人,一般就叫做知識分子。

知識的追求,當然可以把它單純化,只拿來滿足個人的好奇心和榮譽感。但是一般說來,追求知識應該有更高一層的目的,很多知識分子把這個目的設定在增加人類的幸福。所以就有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這種說法。舉個例子來說,一個研究核能的專家,就必須反對核能被利用做危害人類的用途。如果他不這樣做,就是沒有盡到應負的社會責任,不值得社會一般人尊重。

其次,知識分子由於研究人文和自然,必須具備懷疑批判的精神。這種精神必然對現存社會制度和組織產生衝擊。社會的變化、改革和進步,起初也經常是一小部分知識分子對現存體制和活動的思考和批判。所以扮演先知的角色、批判現社會也成了知識分子的一種社會責任。

由於知識分子有檢驗批判現狀,增加人類幸福的社會責任。有些知識分子甚至把這責任當作一種使命。對於掌握控制既得利益的統治者來說,自然變成一種威脅。所以外來政權或是專制的統治者,必然用盡威脅利誘的手段,想要控制知識分子或者消滅他們的使命感。就臺灣來說,數百年來,一部分的知識分子被統治者捉去關、捉去殺;一部分被收買去做統治者的官僚隨從;一部分受到威脅而不敢表現知識分子的骨氣,不敢盡他應盡的社會責任。致使今天的臺灣社會非常欠缺有良心、有骨氣、敢負擔社會責任的知識份子。

因為缺乏知識分子能夠檢驗批判現狀,維護人民的幸福。臺灣社會向真和善進化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少了。尤其是這四十幾年來,臺灣社會被一個用謊言來欺詐,用軍警特務來壓制的專制政權控制著。致使臺灣內部人心敗壞、倫理喪失、大部分的人只為了近利、只想追求物質的享受。對外來說,臺灣也變成一個無國際地位的政治實體,隨時受著中國併吞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臺灣人如果想要繼續生存,並且使子孫能夠發展繁榮,需要徹底的覺醒。

在人民覺醒的過程中,知識分子的覺醒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也只有知識分子的普遍覺醒,才有可能進而喚醒全民。可惜百年來受盡了壓制迫害,使大部分的臺灣知識分子,習慣在現狀中生存,不敢幻想能盡他的社會責任。至於其他一小部分的人,雖然已經覺醒並做著各式努力,但由於人數太少而不能匯集成巨大力量。所以知識分子「自己覺醒並且喚醒全民」的工作,似乎只有落在懷抱理想、受專制壓迫不深,還不習慣做奴才的知識青年身上。

由於長期受到壓制;臺灣人民一般都缺乏改變現狀的意志力和行動力。這種因為受了長期壓制而產生的奴隸性格,只有在這一代的青年身上才不那麼明顯。今天,如果要使臺灣做徹底的改變,除了全民覺醒以外,更需要對現存體制作實際有力的抗爭行動。這種行動,也很自然地需要比較沒有奴隸性格的青年來做前鋒。許多歷史事實說明了,青年經常是社會進化的主要動力。經驗也告訴我們,只有青年才有魄力和行動力來打破舊制度、創建新社會。所以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臺灣社會的除舊佈新,將可能在這一代青年的手中開始,甚至於可能在他們的手中完成。

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都走到了必須做徹底改變的關口。要作改變就必須全民覺醒並且有確實有力的行動。在覺醒和行動的過程中,由於時代空間的不同,客觀條件的惡劣,使得這一代臺灣的知識青年必須比前人負起更大的責任。他們除了一般知識分子應負的檢驗批判現狀,增加人民幸福的社會責任外,另外因為一方面是知識分子,所以必須自覺覺人;一方面是青年,所以要作實際行動的先鋒。這份沈重的責任考驗著這一代的臺灣知識青年。他們必須有足夠的勇氣、智慧和能力,才能承擔這份責任。

由於責任太過艱鉅,所以沒有人能夠要求或勉強知識青年來承擔。只是有志承擔這份責任的知識青年必須了解,單靠熱情和勇氣並不能負擔起責任,而必須隨時隨地錘鍊自己的身心,增進自己的知識,培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只有這樣敬謹的態度和作法,再加上上天的福佑,才可能為臺灣開創一個邁向真善境界的新局面。

──1991年美國加州大學UCLA臺灣同鄉會夏令營演講

摘自【希望有一天:充滿喜樂的台灣】奶蜜之地

台灣人價值觀的重建 

要建立新的台灣精神,以公義判斷人、尊重生命鄉土、參與公共事務、懷著寬容的心

已經有許多人為了台灣社會的改造,做了無私、可貴的奉獻。台灣社會也在這樣的努力下,有了些許的進步和改善。可是我們對台灣的現狀卻不滿意:政治上雖然有一些改革,經濟上也有一些成長,但文化沒有進步,環境更加惡化,生活品質也沒有提升,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也仍然不夠親善和諧。我想,造成這種現況最主要的根源是人心沒有改善,台灣人民還沒有建立促進社會進步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個人行為處事最根本的原則和觀念。它包括了幾個面向: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群體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等等。每個人對這幾種關係,都有一些既定的觀念和態度,這些觀念、態度就是個人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看起來很抽象,可是卻時時刻刻展現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細微的看,社會上每個人的價值觀可能都不盡相同。不過,在個人和個人價值的分歧當中,通常有一套明顯而共通的價值體系。這種多數人共享的價值體系,可以叫做「主流價值觀」。在主流價值觀中,可能會有一些好的成分,也會有壞的成分。但主流價值觀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會符合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在主流價值體系下,社會最安定,既得利益不會受到衝擊威脅。
主流價值觀雖然有穩定社會的作用,可是如果社會存在許多不公不義,主流價值觀就成為不公不義的幫兇。當前台灣社會存有的不公不義,和以下幾個主流價值觀的壞成分、壞質素有密切的關係。

主流價值觀也有壞成分
一、台灣人習慣以人為中心來看待自然界,把其他生物當做被人役使、滿足人類欲望的工具。當我們看到珍奇的生物時,經常有的想法是殺來進補。對自然界的其他部份,更是不知珍惜,恣意破壞山川河流,濫伐濫挖樹林礦石等現象,更是平常得到處可見。這些都是台灣人不尊重生命、不重視生態的價值觀的表現。

即使近來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的觀念,已大有推展。可是只要一提到經濟成長,這種價值觀就會表現出來,生態環境的保護便被漠視。所以,核四、六輕都成了非建不可的政策,而大多數人民也只是認為不要蓋在我家附近就行了。這些現象顯示,台灣人認為:人類的需求應該凌駕在自然環境和土地之上。這是人高於自然界的價值觀,是台灣主流價值觀的第一個壞成分。

二、台灣人還有一個觀念,一種只顧私人利益,不管他人死活的價值觀。這種觀念雖然可能世界各地都有,可是,在台灣更為普遍嚴重。大多數的台灣人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願意投身公共事務的只是少數人。而這少數人中,又有一大部份只是利用公共事務,做為謀取私利的手段。從小事到大事,我們都可以看到台灣人不關心公共事務,不愛惜公共財產的現象。這種為追逐蠅頭小利而忘記公共大利的價值觀,是台灣主流價值觀的第二個壞成分。

三、過去,戰後來台的中國人非常看不起台灣人,把台灣人當做二等國民,在公共事務的參與、語言、生活上都歧視台灣人。這種歧視,已經造成許多慘痛的教訓。可是,今天可以感覺到類似心態朝反方向在發生。部份台灣人,尤其是佔多數的福佬人,開始看不起中國來的人、歧視不習慣使用福佬話的人。

類似的歧視心態也發生在其他地方:很多人看不起客屬人、看不起原住民、看不起外籍勞工,不是在口頭上輕蔑的稱他們為「客人仔」、「蕃仔」,就是把他們看做較低下、能力差、愚笨的人種。這是台灣主流價值觀的第三個壞成分:歧視和自己不同類屬的人。

四、這三個壞成分,一個是人和自然界間關係的態度,一個是人和集體間關係的態度,一個是人和人間關係的態度,它們表現出來的價值觀,都是自私自利、以己為尊。那麼,以己為尊的台灣人又用什麼價值來看待人、看待他自己呢?這就發現了主流價值觀裡最嚴重的壞成分;台灣人用金錢、權勢來評價人,最後也評價自己。人們常常不以一個人的思想、行為是否真誠、美善來判斷他的價值,而以一個人是否有錢有權來判斷。對有錢有權的人必恭必敬、對無錢無權的人嗤之以鼻。這也使得很多台灣人以金錢或權勢做為終生追逐的目標,以財富的累積和權位的獲得,來決定人生的價值。

我們可以說,這第四個壞成分是前三個壞成分的原因。當一個人最終衡量標準是以金錢權勢的多寡來計算時,生命、環境、公共利益,都變得很次要。用金錢權勢來衡量人,更使得社會上的一切人、事、物都成為可交換商品,在商品市場上獲利多的人獲得崇拜,弱勢者受到卑視欺凌。如果自己擁有這些財勢,便想為所欲為,如果自己不能擁有,只好自怨自艾。

主流價值觀中嚴重的壞成分是,
用金錢、權勢來評價人,最後也評價自己。
當一個人最終衡量標準是以金錢權勢的多寡來計算時,
生命、環境、公共利益,都變得很次要。
也使得社會上的一切人、事、物都成為可交換的商品。

建立新價值觀
對於台灣主流價值觀中這些惡質的成分,我們唯有重建另一種新的、較美好的價值觀,積極地發展、培育,以取代主流價值觀而成為台灣人新的處事準則。這個新的價值觀,我們也許可以稱之為「台灣精神」。

台灣精神的第一個要義是以品德、是非、公義來衡量人,而不以金錢、權勢來衡量人。用金錢權勢做評價人的標準,其實是非人性化的價值。在當中,人的一切美善被認為沒有意義,人的高下化為數量、錢幣、力量的大小來計算。台灣人要回到人性的生活,要用行為的對錯、是非,是否合乎公義,是否追求美善來衡量他人和自己,擁有這樣的價值觀,生命才能發揮意義、生活也才能快樂。

台灣精神的第二個要義是要尊重生命,對鄉土環境有深厚的感情和愛惜之心。我們要學習一個信念:人不是萬物的主宰,他只是自然界萬物當中的一分子。所以,我們對自然界要懷有感謝的心,把維護環境、珍惜其他生物和無生物,當成我們對自然的回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自然界完整和諧,使自然的資源生生不息,人類和他的子孫也才能在完整的自然界中,享受自然資源的恩賜。

台灣精神的第三個要義是對公共事務熱誠的參與,把公益擺在私利之上。事實上已經有許多學理、教訓告訴我們,每個人只顧追逐私利的結果,對公眾中的每一個人都不利,所以台灣人應該放開以私利為重的心結,認真參與公共事務,積極追求更完善的社會,並在其中體受參與的成就和快樂。

台灣精神的第四個要義是存著寬容的心,對不同類屬的人抱以尊重、理解的胸懷。很多台灣人長期追求民主,可是民主的真諦,不只是不滿的宣洩,而是一種更合理的生活制度。人類這種對合理生活的追求,其實是不斷地尋找寬容的精神。台灣人在不同類屬的人之間的歧視和對抗中度過艱辛的歲月,我們要從歷史中得到教訓,學習民主的精神:寬容。

「台灣精神」:以公義判斷人;尊重生命鄉土;參與公共事務;懷著寬容的心,是我們台灣人要找回或重新建立的價值觀。這樣的工作,長遠而困難。不過,如果想使台灣社會更完美,民族的心靈變得更高尚,這都是我們首先必須積極推展的事工。

(1994年8月28日外省人臺灣獨立協進會會員大會致詞)
摘自《希望有一天:充滿喜樂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