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一天

充滿喜樂的台灣

“ 各界聲援 ” 標籤的文章:

奐均在禁食前夕寫給父親的信

親愛的爸爸,

沒有一個人可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有智慧的人就不會把任何一刻視為理所當然,每次見面都有可能是最後一次見面。

我全心全意希望還能有多年時間和你相處,也希望孩子們還能有很多年時間和你相處,我希望今晚不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但今晚仍有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你用了多年的時間把你的想法全寫下來給我,請你也給我一點機會向你說幾句話。

你一直是好爸爸,也一直是好棒的阿公,你是五個女兒唯一所認識的阿公,她們因為生命中有你的愛而變得更堅強,如同多年來我也因為有你的愛而變得更堅強,你在她們幼小的生命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相信你懂這點,對不對?當你覺得軟弱、失去堅持的毅力時,能不能請你想想她們五個孩子的臉龐,繼續奮鬥,繼續活下去?你的生命會帶給這些孩子力量,失去你會在她們的生命中留下很大的缺口,請你一定要奮鬥下去,留在我們身邊。

爸爸,我知道你願意為理想而失去生命,這就是你不凡的原因,然而,我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機會向你說一句話,所以請容許我在此向你說:「爸爸,你還沒準備好進入永恆。」親愛的爸爸,天堂若是給義人去的,你一定是第一個進入天堂的人,我在歷史上看不到一個比你更公義的人,你的名字中有「義」字,你也就是名符其實的義人。但人不是靠著自己的公義進天堂的。

親愛的爸爸,你涉獵各種不同宗教的書籍,其實幾乎所有的宗教都一樣,談的都是「行善」。但聖經和其他宗教不一樣,聖經說:沒有義人,連一個都沒有。「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 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馬書三章20節)。換言之,律法告訴人要「行善」,但這些律法的目的是要向我們顯明我們犯了多大的罪。

我曾多次聽你引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這段經文是很好的提醒,教導我們要如何愛人,但這段經文同時也清楚向我們顯明我們多常做不到「愛」的真諦,尤其面對我們最親密的人時,常常做不到。我自己有多常對善良的媽媽和貼心的孩子失去耐心、失去善意?

我們無法靠自己的公義進天堂,你在寫給我的信中也說過你經常失敗。不論我們此生多「良善」,「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 神的榮耀」(羅馬書三章22-23節),上帝接納的唯一公義是「因信耶穌基督」而來的,也就是說,我們進天堂所必須穿戴的公義就是「信耶穌基督」。

現在已經是午夜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該繼續寫下去,還是就此停筆。就在今早,我們剛好是慶祝復活節,我們慶祝耶穌死在十架上後,第三天從死裡復活。親愛的爸爸,你一生都遵循耶穌許多美好的教導,現在你已為台灣的民主冒了失去自己生命的危險,你能否在此刻花一些時間思考耶穌為何要犧牲祂的生命?耶穌死在十架上是為了替你的罪付贖價,這樣一來,你若信祂,你就會得赦免,上帝也會親自宣告你是義人。

爸爸,我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好好的思考你所寫給我的每一封信,謝謝你。同時我還有很多生命中的話題想要跟爸爸討論,請你一定要留更多機會給我們彼此交流喔。

Love you so much,

奐均
復活節4/21/2014

_LIN1778.jpg

拒絕傲慢的核安決策

@杜文苓(作者為政大公共行政系副教授、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理事)

一個月來的太陽花公民運動,讓人看到台灣社會所散發的無私熱情,展現出傳統行政動員、組織公關所不能及的巨大能量。尤其運動期間,一場場街頭民主講堂、公民審服貿到人民議會的召開,上千上萬人參與的討論,開啟了國人對於服貿協定本質以及各項衝擊層面的認識,行政機關「利大於弊」的宣稱阻止不了民眾對「黑箱作業」的質疑。而太陽花退出立院後,林義雄先生發表「禁食」聲明,直指掌權者以不光明的手段凌駕民意,懇請台灣人民採取積極行動,敦促權責機關「停建核四」,將社會的目光再度帶回到同樣攸關台灣存續模式之爭的廢核問題。

事實上,「服貿」與「核能」問題,都反映著當權者對於攸關人民生計福祉課題認識淺薄,卻又行政傲慢地拒絕廣泛的公眾參與,習於邀請專家閉門會議,再一關關宣示「依法行政」,但這樣的作法已經證明,除了無助於解決問題,更可能增加我們面對風險的機會。

以核能爭議為例,大家最關心的核安問題,馬政府總是信誓旦旦的保證一定符合最高安全標準。行政院長江宜樺在回應立委質詢時表示,政府已建立斷然處置措施,「很有信心避免福島核災發生在台灣」;更在坦承台灣遭受風災、地震、甚至核災等複合性災害機率很高的情況下,表示政府已有準備,一旦災害發生,將把雙北居民往中南部移動,而中南部的軍營、體育館等可容納百萬人。

乍看之下,江揆似乎對因應複合式災難已有對策,但仔細一想,這種對策只有表象的「災民暫時容身之處」,對於把人塞進建築物以外的東西,包括環境除污回復計畫、農糧地利的損害、鄰里社會關係的喪失,有家歸不得的心理傷害等,這些活生生在日本福島核災三年後仍是進行式的寫照,好像完全沒有進入政府的政策議程中,以致於江揆可以把此等可能造成滅國絕後的大事,說的如「鹿毛」般的自然而簡單。

但顯而易見的,防災計畫的落實,不會只牽涉到專家規劃的遷徙路線與建築物容量這樣簡單的事,它也涉及人民的防災意識、行動演練、地方政府的處理準備、執行能力、跨部會主動積極的協調能力、以及各種社會組織網絡的配合等。換言之,要做好防災計畫的行政準備,不可能只靠科技專家或行政官僚紙上談兵的規劃報告,而是需要召集各界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和規劃,縝密的去設想防災安置各個層面的問題,才有辦法發展出具體可行的災難預防對策。

沒有這些前置的行政準備與努力,也不願正向面對民眾的核能疑慮,以探究更多替代方案或行政作為的可能性,卻妄稱政府已有對策規劃,只能顯示政府對災害防治的輕忽與不負責。或許,全民現在就應該挑戰與質問所有年底有志於競逐地方首長的候選人,一旦發生江揆所言可能性很高的複合性災難,災害發生區的首長會有什麼具體作為?平時會有什麼樣的準備?災後重建復原工作的評估?非災害發生區的首長願意接收災民嗎?如何配合中央規劃安置?如果政治候選人回答不出,或不願回答這些問題,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核能風險的應變規劃只不過是一場空話, 而全島居民最終將是這不負責任政治下的受害者。

林先生的宣布之所以震撼,在於沒有人會懷疑他堅毅果決的信念與憂國懷民的情操,眼見馬政府蔑視廣大民意、輕忽國家安危的強橫作為,以一己之軀在林宅血案發生地「義光教會」禁食,喚起大眾對於廢核問題的重視,其殉道之意相當明顯。而令社會大眾更感憂心的是,馬政府的決策評估輕率、違法亂紀橫行無阻、誠信破產卻從無認錯反省的誠意。如同服貿爭議一般,當橫柴入灶的掌權者只會搬弄數字訴求法治,而輕忽人命、尊嚴與民主等價值時,台灣社會的衝突虛耗將日漸升高。唯有將這股遍地開花的社會力轉換成更堅實的政治壓力,我們才能挽回台灣的責任民主政治與永續的未來。

【支援小組說明:本文曾以〈拒絕鹿茸版的核安政策〉為題,刊登於2014/4/17的蘋果日報。感謝作者提供原始版本、並允許本站轉載。】

廢核四、爭民主:學界不核行動聲明

  日本福島核災後,要求政府停建核四、核一二三廠儘速除役,已蔚為台灣社會民意主流。國人深知,台灣有地震、海嘯的威脅,人口密度高、一旦發生核災人民無處可逃,但既有老舊核電廠安全成虞,核四拼裝車一旦上路將是未爆彈,何況棘手的核廢料至今仍無法妥善處理。

  遺憾的是,人民渴望免於核災威脅與恐懼的呼聲,對邁向非核家園的盼望,卻一再遭到執政當局的漠視與扭曲。馬政府拒斥面對台灣亟需的經濟發展與能源結構轉型問題,迴避核能高風險的本質、核廢處置所涉及的環境與社會不正義問題,更輕視民眾早已透過各種社會學習掌握核能知識而做出的廢核選擇。如同面對服貿議題,執政當局仍堅持既定的擁核立場與政策,耗費納稅人的錢持續進行單向式的宣傳,以建核四「利大於弊」,不蓋核四台灣會缺電、經濟會惡化來利誘、恫嚇台灣人民。

  面對各方質疑,行政院長江宜樺於2013年2月底提出核四公投,算計著以鳥籠公投取得續建核四的正當性,政治算計用盡的結果是刺激了是年3月9日高達22萬的人民走上街頭。在鳥籠公投的算計被看穿識破後,執政當局一邊繼續宣導「沒有核電、台灣缺電」的謊言,一邊推出「核四安檢」以迴避尖銳的核安問題。而隨著安檢過程一再上演的「喬」標準以求安檢過關,以及台電繼續追加預算並計畫向原能會申請裝填核燃料棒,人民赫然發現,政府真正操弄的,其實是「假安檢、真續建」。

  作為知識分子,在廢核、服貿及許多重大社會爭議中,我們錯愕、失望地看到,執政當局一再透過堆砌政治話術與謊言、玩弄形式民主,實則決策專斷與黑箱,致使廣大民意無法體現於政府的重大施政。我們也看到,掌權者日益偏執傲慢,讓台灣代議政治加速淪為少數既得利益者集團的權力遊戲。一個令人極度憂心的發展是: 馬江政府行政權專斷,以黨意凌駕民意、閹割立法監督權,使國家陷入立法權無以監督行政權,甚至司法權一再遭行政權霸凌的情形。

  4月22日起,林義雄先生為追求「落實民主、停建核四」展開無限期禁食行動,由全台數百個民間社團組成的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認同林義雄先生的行動理念,也提出「停建核四、還權於民」的訴求,同步於台灣各地發動遍地烽火的串連行動。

  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們堅信,大學作為社會良心、負有思考解決社會重大問題的責任,大學更應以積極行動與堅實論述,守護台灣的民主與永續的未來。面對當前核電爭議,我們支持全國廢核平台所提出的兩大訴求:
一、停建核四,核一、二、三廠盡速除役
二、還權於民,下修鳥籠公投法門檻

  作為知識分子,我們無法接受執政當局一再戕害民主體制、陷國家於前所未有的憲政危機。作為公民,我們無法自外於這個混亂的時局,我們有責任加入民主先輩、青年學子、公民團體與無數國人,以自主、團結無私及各種可能的創意方式,表達不核作精神,透過集體行動將施政已如脫韁野馬的執政當局,拉回民主正軌。

  我們不僅要加入全國廢核平台在台灣各地發起的公民不核作行動,我們也將響應繫掛廢核黃絲帶的運動。即日起,我們的黃絲帶將不離身,我們會把黃絲帶帶進校園、課堂與研究室,從各個專業領域在大學課堂上探討核電爭議,持續激發大學校園對廢核議題的關注、辯論、審議與行動。

  最後,以黃絲帶的精神,我們祈願林義雄先生、台灣人民與生態環境平安健康,我們祈願人民堅定的意志與行動,得以帶領台灣邁向民主與非核的家園。

行動連署人名單:

石守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院士
李文雄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院士
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院士
林明璋 中央研究院 院士
林長壽 中央研究院 院士
陳建仁 中央研究院 院士、副院長
鄭天佐 中研院 院士
吳政宗 台灣大學應力所 特聘教授
周晉澄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院長
陳吉仲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 特聘教授
陳振遠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校長
傅大為 陽明大學人社院 院長
蕭新煌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所長
謝銘洋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 院長
姓名 服務學校/機構/系所 職稱
丁鳳珍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助理教授
王文基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所長
王必芳 中研院法律所 副研究員
王玉麟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
王志銘 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 副教授
王秀雲 成大STM研究中心 副教授
王佩瑜 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暨研究所 助理教授
王治平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王金壽 成功大學政治系 教授
王思為 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 助理教授
王昭雯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助研究員
王昱心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王能君 台灣大學法律學系 副教授
王雅萍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副教授
王榮德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 教授
王毓正 成功大學法律系 副教授
王聲昌 國家衛生研究院 醫師
成令方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副教授
江智民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 副教授
江穎慧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助理教授
何東洪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教授
何翰蓁 慈濟大學醫學系 副教授
佘永吉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
佘健源 中山大學企管系 助理教授
吳宗信 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教授
吳定峰 南臺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 教授
吳明孝 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吳俊概 長榮大學科工系 副教授
吳南烈 長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講師
吳政忠 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 教授
吳得進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副教授
吳焜裕 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教授
吳慈恩 長榮大學神學系 助理教授
吳嘉苓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吳豪人 輔仁大學法律學系 副教授
吳叡人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吳 副研究員
呂春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
李弘祺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教授
李宇軒 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 助理教授
李佳玟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 副教授
李宗信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李宜澤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助理教授
李明璁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李泳泉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講師
李威宜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李威霆 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助理教授
李貞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助研究員
李筱峰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教授
李瑩英 台灣大學數學系 教授
杜文苓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副教授
沈志忠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副教授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 助理教授
沈聖峰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助研究員
花亦芬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教授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 副教授
邱文聰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助研究員
邱花妹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邱毓斌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助理教授
卓春英 長榮大學社工系 副教授
周兆昱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 助理教授
周桂田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教授
周婉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
周鉅原 紐約市立大學 教授
周德璋 國立中正大學化生系 教授
林三益 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教授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 副教授
林宏佳 臺灣大學中文系 助理教授
林宏陽 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助理教授
林宜平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副教授
林昀嫺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副教授
林武佐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副教授
林泓均 國立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教授
林育如 中研院原分所 助研究員
林育諄 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助理教授
林俊吉 台師大數學系 教授
林俊隆 中興大學農藝學系 教授
林昱瑄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林禹宏 輔仁大學醫學系 副教授
林美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教授
林韋君 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 助理教授
林國明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
林崇熙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 教授
林敏聰 台大物理系 教授
林清富 臺灣大學光電所 教授
林朝成 成功大學中文系 教授
林鈺雄 台大法律學院 副教授
林慶勳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榮譽退休教授
林瓊珠 東吳大學政治系 副教授
林耀盛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 教授
林蘭芳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副教授
范雲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施麗雯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助理教授
洪文玲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工程系 助理教授
洪聖斐 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講師
洪廣冀 哈佛大學博士

洪慧念 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教授
洪慶宜 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 助理教授
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員
祝平次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副教授
胡維恆 台北醫學大學 兼任副教授
倪碧華 國立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 教授
唐英格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 助理教授
唐國銘 樹德科技大學資管系 副教授
孫國瑋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生
孫嘉穗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教授
徐世榮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教授
徐偉群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 副教授
徐斯儉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翁註重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助理教授
莊世同 台大法律學院 副教授
莊萬壽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 講座教授
郭佩宜 人文社會學系 教授
郭金枝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 講師
郭淑珍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陳文賢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教授
陳正宏 實踐大學觀光管理學系 副教授
陳正達 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教授
陳妙芬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 副教授
陳志柔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陳志輝 政治大學法學院 副教授
陳尚志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 助理教授
陳建璋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 研究員
陳怡君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助理教授
陳昌明 成功大學中文系 教授
陳明柔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副教授
陳明祺 清華大學社會學所 副教授
陳泓吉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 助理教授
陳俊仁 成功大學法律學系 教授
陳俊宏 東吳大學政治系 副教授
陳俊維 台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教授
陳昭如 台灣大學法律學系 副教授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研究員
陳進金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副教授
陳貴賢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
陳雅萍 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理論研究所 副教授
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 副教授
陳蕾惠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所 研究員
陳錦山 逢甲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教授
陳耀祥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助理教授
高文芳 交通大學物理所 教授
高雅寧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助理教授
張文薰 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副教授
張君玫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張谷銘 中研院史語所 副研究員
張典顯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張育銓 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副教授
張英傑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 教授
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研究員
張思嘉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教授
張瑛芝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 研究員
張嘉尹 世新大學法律系 教授
張簡琳玲 弘光科技大學通識學院 助理教授
曹安徽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 助理教授
梁莉芳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助理教授
梁國淦 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許甘霖 東海大學社會系 助理教授
許宏彬 中興大學歷史系 助理教授
許宗力 台灣大學法律系 教授
許皓捷 台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副教授
許維德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副教授
曾郁嫻 國立臺灣大學體育室 助理教授
曾煥棋 靜宜大學日文系 副教授
曾嬿芬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研究員
游美惠 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 教授
萬毓澤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董建宏 國立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 助理教授
馮曉庭 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 副教授
黃丞儀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助研究員
黃男農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教授
黃厚銘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黃桂瑩 國立陽明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 助理教授
楊玉君 中正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楊肅獻 臺大歷史系 教授
楊翠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副教授
楊曉佩 國立陽明大學遺傳所 助理教授
詹長權 台大職衛所 教授
詹曉苓 大華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 助理教授
雷祥麟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副研究員
廖世平 海洋大學機械系 教授
廖本全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副教授
廖俊臣 清華大學化學系 教授
廖宮慶 哈佛大學化學暨化學生物系 博士後研究員
廖儒修 國立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 副教授
管中祥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 副教授
蔡仁松 清華大學電機與資訊學院 教授
蔡宏政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蔡岳勳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副教授
蔡育新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副教授
蔡哲修 吳鳳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副教授
蔡培慧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助理教授
蔡敦仁 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 助理教授
蔡靜輝 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會計學系 教授
鄭政秉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暨研究所 副教授
鄭惠珠 義守大學醫務管理系 副教授
鄭瑋寧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助研究員
鄭瑞明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 教授
鄭學淵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副教授
鄭麗榕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助理教授
劉名峰 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 助理教授
劉金鎮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兼任講師
劉書彬 東吳大學政治系 副教授
劉華真 台大社會系 助理教授
劉清虔 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副教授
劉進興 臺灣科技大學化工系 退休教授
劉靜怡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教授
劉曜華 逢甲大學都資系 副教授
劉璧榛 中研院民族所 副研究員
潘美玲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 教授
賴來新 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 助理教授
戴興盛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副教授
謝幸燕 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 助理教授
謝若蘭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副教授
鍾志明 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 副教授
鍾芳樺 輔仁大學法律學系 助理教授
魏國佐 中正大學化生系 教授
魏貽君 東華大學華文系 助理教授
簡旭伸 台大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所 副教授
簡耿堂 東海大學經濟學系 副教授
顏厥安 臺灣大學法律學系 教授
羅際芳 弘光科技大學通識學院 副教授
蘇育德 交通大學電機系 教授
蘇碩斌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副教授
顧雅文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助研究員